建築顧問: 中古屋的檢查制度

房屋漏水 修繕新聞 消防安全 室內健康環境 修繕合理範圍 修繕問題與干擾 修繕法規 結構安全 防水設計 窗框漏水 解釋名詞 防水隔熱 修繕保固 修繕品質檢查 建築法規 買屋注意事項 海砂屋 買屋購屋

作者: passionmen

2010-03-19 23:20:00 by passionmen @ 宜修網 [引用來源]

 

房屋的買賣,被媒體興風作浪以至於模糊了焦點,但仔細想想,不論區位在哪裡、不論產品類別、單價高低、環境複不複雜,房子(建物、家)最根本的本質在於  盛裝我們的生活,也就是說 生活裝在建築裡,用心才會更美好。

 

新成屋一旦過了建商保固期,就慢慢往中古屋的年紀走去,也漸漸成為建商的棄嬰,爹不疼,媽不愛的,當中古屋的所有權轉換到了一般的民眾,保養維修的觀念便很難建立起來,畢竟術業有專攻。

 

中古屋的屋數、成交量都比新建案多,問題的複雜度也高很多,包括建材老舊、年久失修、缺乏正確維修觀念等等,當這些專業問題落到一般人手上,等到他要轉手時,便會發現原屋主其實是承擔一個饒舌的學術名詞「物之瑕疵擔保」

 

※出賣人應擔保物交付買受人時,無滅失或減少其價值之瑕疵,亦無滅失或減少通常效用,或契約預定之效用。但減少程度無關重要者,不得認為瑕疵。買賣契約中,出賣人應負瑕疵擔保責任。(民法§354)

 

但是,你如何擔保一個你不懂的東西呢?手機、相機、3c產品都還有相關資料可查、或是上癮科技這種網站詢問、又或者可以把責任推給 原廠。

 

我們可以看到中古車已經有保修聯盟、 toyota也推出自有品牌的 中古車保固,那建築業呢?

 

完全任由業者自由發揮,一般市井小民真的很難去做任何事情。我之前也寫過一篇 有心的可以去找找 再談一個有瑕疵的中古屋因為轉手頻繁,但最後一隻接手老鼠發現不對勁,開始提告,於是一個告一個就這麼往上追訴,結果很可能和了一堆泥巴,卻沒賺到房產增值錢。

 

經過我個人非正式的STUDY,加拿大與日本皆有專業機構在房子買賣時,由政府規定專業機構要強制介入診斷與評估,有了這樣的「檢查點」,可以過濾掉不適合的房子,你能想像有多少輻射鋼筋屋還潛藏在我們身邊嗎?

 

全面性的大普查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度,但在買賣轉手時要求要多這道手續,我想是比較適合的。

 

當然理想與現實是兩條平行線,手握房子的人深怕自己的房子被檢驗出有瑕疵,買屋的人深怕買到瑕疵的房屋,這筆專業的檢定費到底是誰要負擔,可能有得辯了